道童笔记丨乡村振兴的实践与反思

三一基金会

道童笔记丨乡村振兴的实践与反思

2019年,北京三一公益基金会开始在湖南省涟源市道童村开展乡村振兴工作。如今,道童村共有7名基金会同事长期驻扎,与道童村民共同建设村庄。“道童笔记”系列是乡村振兴业务负责人朱理对过去两年工作的梳理、反思和总结。

 

2月13日,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题目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这是21世纪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一号文件的连续发布,为基金会在道童村的乡村振兴探索提供了新的指导。

细细想来,道童的实践是三一集团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在梁稳根董事长亲自倡议和部署下启动实施的试点项目。项目实施之初,基金会遵循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针,围绕道童村的人居环境、养老医疗、乡村教育、社会人文、产业发展、组织治理等开展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并最终确定了在道童村实践的第一阶段,将从医疗健康、乡村教育、村容村貌、产业发展、文化艺术五个板块进行探索。基于社区实践,总结知识经验,探索并向国家贡献乡村振兴道童模式。

△农业基地图

今年是项目启动后的第四个年头,先后完成了两个从0到1的起步,也让团队更加清晰的知道理想中的道童村应该是什么样子。

第一个起步是从响应国家战略、启动调研开始,到躬身入局,脚踏实地的开展村内实践。这个阶段大体是从2019年中到2020年年底。乡村是一个复杂的场域,传统乡村的人情关系与现代社会的民主法制都在这个小小的时空里交织。道童行政村由原龙井、温溪、道童三个老村合并而成,全村约4.2平方公里,共有27个村民小组,1147户,3733人。

团队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先后进行了十几轮调研,对道童村进行系统、全面的剖析,并结合捐赠人的期望、政府的配套、村民的力量,形成一套相对完备的整村发展方案。规划形成的过程也是团队和村庄第一次接触。这种接触是宽广而宏观的,规划内容也在后续较长的时间里,指引了实践的方向。

从规划方案到具体实践,经历了较长的论证。这一时期的论证,既有思考如何促进道童振兴的慎重,也有思考如何贡献乡村振兴经验的徘徊。带着这样的慎重与徘徊,第一阶段主要以资助的形式,基于村庄发展以及村民的迫切需求,开展了一些探索。例如,资助同济社康(涟源当地的一家社工机构)在村内为长者提供居家养老和体检卫生服务;启动了道童村路灯亮化、自来水管网修缮更新等项目。通过这些项目,团队更好的进入了道童村,也让部分规划方案落地。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外观

第二个起步是本土化,也就是驻村工作团队的稳定发展,开始真正进入村庄。这一阶段,大体是从2021年年初到2022年年底。道童项目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项目理念,围绕道童这片土地上的人,为村民提供服务,为村庄发展提供动力。团队意识到,要实现村子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道童村民的广泛参与和能力提升。2021年,第一位驻村同事到任,开始了基金会直接驻村陪伴的新探索。

这次的探索是微观却深刻的。道童村不是一个普通乡村,最大的特点是,这里是三一集团的发源地,而且有着非常浓厚的涟商文化,能人辈出,民间资本非常雄厚。但道童村也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湘中乡村,空心化、老龄化,大量人才外流,与国内的其他乡村别无二致。基金会驻村工作,并不是为了大包大揽,而是为了加强与村庄的协同,给与村庄更多的支持与赋能。这一阶段,团队开始支持在村内组建本地的社工团队,培养本村的乡村护理员,支持村内组织志愿者队伍,并带领村民开办道童学堂。这些都是为了激发村庄本身的活力。

△道童学堂之智能手机课堂

两年的驻村陪伴,得到了广大村民的支持与肯定,也得到了镇、村的支持与协助。无论是对村民的了解,还是对村庄的理解;无论是对村民的服务,还是与村委的配合;无论是对现实的妥协,还是对理想的坚持,这些都是在进入道童村后,逐渐清晰并完善起来的。

基金会从最初按照前期规划开展服务,到经过几年的探索,更好的理解村庄,认清自我后,团队更加清楚理想中的道童村应该是什么样子。道童村作为一个“不普通的普通乡村”,与国内许多村庄一样,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也缺乏主导产业,缺少整体规划等。无论团队有多大的雄心壮志,都应该先面对村内普通村民的真实需求。乡村振兴不是无源之水,而是发端于村民的真实需要,落脚于提高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基于这样的简单而朴素的认知,在接下来的实践探索中,团队将围绕道童人,关注道童事,关注长者的生命健康,关心村庄的人居环境,赋能以激发村庄活力。基金会会围绕健康、宜居、活力三个具体的目标,系统的回应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提升村民能够感受得到的幸福感,打造属于道童村民的和美乡村。乡村振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村庄的变化缓慢但却非常真实,相信我们现在的坚持,一定可以让美好持续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