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投观察 | 我们该如何理解和参与精神心理健康事业的价值投资?

三一基金会

创投观察 | 如何理解和参与精神心理健康事业的价值投资?

公益创投的目的之一是:高效撬动和配置社会资源。

在这些年的实践中,三一基金会积累了不少行业和细分领域的项目和观察,但这些知识和内容大多安静地躺在报告和文字里。于是我们决定:将这些观察公开,和行业交流,撬动更大的社会关注和资源。翻译成人话:我们要搞活动了!在创投经理们兢兢业业尽调报告的基础之上,整理行业观察,形成观察报告,以活动、直播、推文等形式发布出来。

现在你所看到的,心理健康行业观察是系列观察的第一篇,也是三一基金会公益创投的第一次尝试。我们邀请所有对心理健康行业感兴趣的同行投资人、财富管理顾问、捐赠人、慈善顾问、公益创投基金等资源方来与我们交流,共同关注精神心理健康。

请用直觉回答

1、在人的一生中,有多大概率会患或轻或重的精神障碍?

A. 1/100

B.1/20

C.1/6

D.1/3

答案:C。2019年由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中国疾病预防中心等多家机构发布的中国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研显示,目前我国精神障碍的终身患病率为16.6%,这意味着我们一生中有超过六分之一的概率会患精神障碍 。

2、我国14亿人口中,患有严重精神和心理障碍疾病的患者有多少?

A. 不到500万

B.500-800万

C.800-2000万

D.2000万以上

答案:C。国家卫健委公布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共有17.5%中人群存在精神心理健康问题。我国14亿人口中,患有严重精神和心理障碍疾病的患者达1600多万。

3、在1600万严重精神疾病患者中,有多大比例的患者没有接受治疗?

A.90%以上

B.80%

C.50%

D.30%

答案:A。北京安定医院曾参与的一项国际性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精神疾病存在巨大的“治疗缺口”,需要治疗却没有寻求或未能获得治疗的患者所占比例极高。在我国,有92%的严重精神疾病患者没有接受治疗。

4、你是否曾怀疑过自己患有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

A.从未有过

B.有过

C.有过,并且我做出过行动(测评、学习知识、就诊、咨询、治疗等)

D.我对精神心理疾病不了解

答案:没有标准答案。如果你选择了B或C,请相信,你不是个例。

事实上,即使没有这些数据,我们也能从生活中感知到,有抑郁和焦虑问题的人越来越多了。尤其是年轻一代,随着意识的提高和成长环境的影响,他们对于精神心理的需求越来越大。国家卫健委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有3.4亿人,约3000万人深受心理障碍困扰。清华大学和新华社合作对全国30万中小学生的调研发现,在疫情的影响下,学生普遍面临学习无动力,对真实世界无兴趣,社交无能力,对生命价值无感受的问题,体现为抑郁症、焦虑症。

精神心理问题不仅仅是个人层面的问题,它也是一个公共卫生、甚至社会稳定问题。大量学术研究表明,精神健康能促进寿命延长、身体健康、就业、收入和正面社会行为,并能在效减少犯罪、滥用毒品和酒精等行为。世卫组织与世界银行在2016年发表的联合声明中表示,精神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代价也很高,抑郁症和焦虑症使全球生态系统蒙受损失美国每年的生产力高达1万亿美元。The Lancet Psychiatry报告也显示,全球为治疗抑郁症和焦虑症每投入1美元时,就将获得相当于4美元的健康和经济利益。

 

一、需求分析

前面在分析社会问题的时候我们看到,有精神心理困扰的人群基数越来越大,问题越来越严重和明显,但是为什么精神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呢?

在分析之前,我们需要再澄清几组关系:用户群体,用户需求,匹配服务。

用户群体可以大致分为三个层次:重度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中轻度患者、和偶尔受困扰的大众群体。

在精神心理市场中,中轻度和重度患者人群是有明显服务需求的,也即有较大的付费可能性。按照壹心理2018年的测算, 愿意了解心理学,并为心理服务付费的人,整个中国可能只有400万,按照25%的增长率,目前全国也仅有千万人。

“从精神卫生的服务模式来看,大多数人群可能只需要通过科普及公共教育就能解决一部分心理问题,再严重一些可能需要心理咨询,更严重一些可能需要心理治疗甚至于药物治疗,呈现金字塔结构的分布。所以,每年那么多人到精神卫生中心求医问药甚至于住院,其实是一小部分人群满足了治疗需求,还有一大部分应该进行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的人群,他们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患者体验与智慧医疗部主任、主任医师 陈俊

虽然精神心理患者人群越来越广,需求越来越明显,市场越来越广阔,但用户是分层的,囿于强病耻感、自费治疗的经济压力、社会融入的精神压力、薄弱的支持体系等种种问题,需求和供给未匹配上,仍有巨大的鸿沟。

用户旅程

一般而言,用户旅程可以分为意识普及、筛查测评/分级、干预治疗和疗程跟踪/恢复四个阶段。用户可能从遇到心理/精神困扰开始,从身边亲友推荐,微博微信短视频或电视新闻等平台了解到自己需要帮助,从而进一步接触到不同深度的心理健康科普。

在这个阶段,用户继续分层,一部分不愿接受外部干预的可以选择自行调节,一部分愿意接受的则会选择合适的干预方式。假定供给充足的情况下,选择外部干预的人群依据程度深浅和意愿强烈程度,从轻度的情绪管理、中等干预程度的数字疗法和专业医疗干预中做出选择。

以追求心理健康的意识从浅到深划分,用户可大致分为排斥、不排斥和心理健康爱好者三类。需要注意的是,这和前面分析的三个层次需求的用户有交叉,但不能完全等同,从遇到问题到有意识、有动力、有能力、有资源去解决问题之间还有很长的路径,这二者之间的关系相当于参加考试和提交一份及格答卷之间的关系。

三类用户人群的划分依据在于对心理干预/测评的接受态度,排斥人群可能对心理问题有不同程度的病耻感,不愿接触心理健康相关的筛查、测评,或不愿承认心理健康问题的普遍存在。不排斥人群或亲身经历过心理困扰,或目睹/听闻过心理困扰带来的影响,认为心理健康需要得到重视,但尚未主动展开过追求心理健康的行动。

心理健康爱好者则是一群积极主动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人群,遇到心理精神困扰会主动寻求帮助,自救意识强,付费意愿也最强。

从意识普及到干预治疗几乎每一步都会是漏斗筛选过程,正是因为精神心理治疗领域供给端不平衡,需求端用户病耻感强,信息不对称等因素。需要指出的是,在心理精神健康科普工作的普及下,市场上的用户意识逐步得到了提升。用户如遭遇到的心理健康问题产生了较大的困扰,往往会顺势做出选择,这才催生出了市场上大量的科普教育、情绪管理、数字疗法、和线上线下精神心理科治疗的服务。

 

二、供给分析

现在我们知道了精神心理服务需求量巨大,但是存着着不同层次的需求和不同接受程度的用户。反观供给端,一样存在着巨大的缺口。

◆国内精神心理科的执业医师仅4.5万名左右,相当于每10万人口仅有2人能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不足国际标准的1/4,且76%的精神心理医生集中在一线城市。而在2015年,中高收入国家每10万人覆盖精神科医师就已达到6.6名。

◆北京安定医院曾参与的一项国际性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精神疾病存在巨大的“治疗缺口”,需要治疗却没有寻求或未能获得治疗的患者所占比例极高。在我国,有92%的严重精神疾病患者没有接受治疗。

◆根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9》,我国精神卫生专业机构数量1650家,国内80%的综合医院没有精神科,但抑郁症患者门诊量却每年至少增长20% 。

◆互联网心理咨询平台壹点灵表示,平台虽然入驻有数万名专业心理咨询师,但为满足平台的执业水准要求,真正活跃且能够为用户保障心理服务质量的咨询师只占部分比例。

◆心理咨询师在成才的过程中需要巨大的投入,高频地接受督导,成才周期3-5年以上。而新锐咨询师平均月薪区间约在6,000-8,000元之间,且由于需求端的低渗透率,导致医院体系以外的心理咨询师以及非头部的咨询师较难接到足够的个案,真正从业的心理咨询师往往在“吃土”。

目前,提供精神心理服务的供给方可分为三类:公共服务、商业服务和公益服务。

1、公共服务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作为一个具有国家战略特征的公共服务体系,是一个由政府主导、各方参与的纵向体系,从国家层面上统筹规划,再到省市县区协调执行,调动各类主体,整合各方资源,实现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局面。

案例: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

2022年7月2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发布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设置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的通知》,决定在北京市、上海市和湖南省设置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三个中心共同构成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形成南北协同、优势互补的模式。

2022年11月,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揭牌仪式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举行,这是我国首个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标志着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正式启动。该中心将承担。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的启动将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供给层面的专业性,加强精神科人才的培养与输出,制定国家级精神科专科培训标准等,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系统,推动精神医疗资源的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

 

2、商业服务

商业服务是精神心理服务市场中最主要的供给方。根据2020年全球健康研究所《定义精神健康经济报告》显示,全球心理健康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210亿美元的规模,业内人士预估,中国心理健康领域市场规模在3000亿元级。智研咨询发布的《2021-2027年中国心理咨询行业发展现状调查及投资前景趋势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心理咨询业市场规模已达到480.4亿元,根据预测,2023年将达到95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将突破25%。

商业精神心理服务可大致分为四种形态,除去精神科医院和门诊之外,按常见类型排列依次是人工心理咨询、预防、教育和轻度干预产品、数字疗法和精神心理互联网医院。

01、人工心理咨询

案例:简单心理

简单心理网是一个主打心理咨询服务的网络平台,服务心理咨询师群体,解决供给侧的问题,一方面帮助人们更好的找到适合自己的心理咨询师;另一方面则帮助心理咨询师们交流心理学心得。

简单心理创办于2014年4月,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心理服务。在全球117个城市拥有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健康工作者,为超过百万人次提供过心理咨询服务。从心理科普教育、数字化管理和干预、心理咨询、团体社区及精神科诊疗。

以简单心理为代表的商业供给侧服务不仅成为咨询师和用户之间的桥梁,缩小供需之间的信息差,提高效率,也间接起到了教育市场的效果。

02、预防、教育和轻度干预产品

案例:月食

月食的APP喊出“你的心理教练”口号,其背后公司是泛心理生活方式品牌“Know Yourself”。该公司成立于2016年,以微信公众号切入市场,目前品牌下已累积1500万用户。在月食这款被定义为自我关怀(Self-Care)数字化工具中,虚拟教练的存在是通过趣味游戏、专业练习、心理疏导、用户互助等方式实现的。用户可以在心理游乐场里设计让自己开心的小游戏,可以创造专属的助眠声音组合,匿名匹配倾诉伙伴,或者写信寻求聊愈帮助,还有专门的练习版块,通过各种专业心理练习组合,提升个体的心理能力。

以月食为代表的轻干预工具深受年轻一代用户的喜爱,从社会心理服务的角度来说,疗愈工具的出现可以在精神心理问题出现苗头的时候及时干预,避免进一步恶化而产生其他的社会问题。数字化的工具也极大地提高了服务可及性。

03、数字疗法

数字疗法近十年开始兴起,真正火热发展也只有两三年的时间。其本质就是服务的数字化,相比于传统服务,数字疗法拥有可复制、可积累、更低成本以及更便捷的触达等优势,可以部分替代人工服务。

案例:Woebot

Fitzpatrick、Darcy 和 Vierhile(2017年)基于研究最多的抑郁症治疗方法之一CBT开发了Woebot。由于智能手机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性,这些研究人员将治疗纳入智能手机应用程序。与信息控制相比,在对主要结果的分析中,发现 Woebot 可有效治疗抑郁症。根据研究人员的说法,Woebot 的发明并不打算取代传统的心理治疗,而是为了补充这一过程,特别是在人们无法接触心理治疗师的情况下。对 Woebot 有效性的研究表明,与信息控制相比,Woebot 组的抑郁症状在通过患者健康问卷 (PHQ-9) 测量的研究期间显著减少。

今年 5 月,Woebot 基于产后抑郁开发的 8 周起步的治疗方案 WB001 获得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颁布的「突破性设备」Breakthrough Therapy designation称号。获得这一称号,意味着相关部门对数字治疗方案 WB001 的临床疗效有了认可。未来,这一治疗方案进入临床使用,或者获批上市审批都会更快捷。也许未来,一些门诊的医生就会指导、或者远程指导产后抑郁的母亲使用软件。

以Woebot为代表的,以AI算法驱动的数字疗法有利于倒逼部分精神心理服务的标准化,摆脱传统人工心理咨询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高心理咨询服务的可及性。

04、精神心理垂直互联网医院

根据《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处方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规定,远程医疗和在线医疗不可以对患者进行首诊,即不得确诊病症、开具处方、开具建议用药等信息。远程医疗和在线医疗仅可进行随访、接访、复诊等行为,相关行为需遵循首诊医嘱。好心情成立于2015年,为精神心理疾病患者提供数字化诊疗服务,从患者复诊切入,涵盖了患者的复诊、购药、咨询、心理测评、医疗质量检查、心理放松疏导,由此形成了连贯的病程数据和用户画像。

在这个赛道上还有一家叫昭阳医生的平台,以医生群体为服务对象,提供连接患者和医生的SaaS工具,还建有实体的精神专科门诊和药房,覆盖了患者诊疗、用药、心理咨询各个环节的需求,通过为医生提供预约咨询、专业的标准化诊前问卷、诊后随访系统等功能,帮助医生更高效管理患者。‘

3、公益服务

公益组织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发展视角,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依据的心理疾病预防型项目,另一类是问题视角,弥补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中缺失服务,解决个体及社会问题的心理健康促进类项目。随着国家的重视和政策的密集出台,产生了大量心理疾病预防的需求,未来将会颠覆现有格局,形成以预防为主,促进为辅的局面。

01、预防型项目

以社会情感技能教育(SEL)为代表,面向儿童青少年,受到各国各地区欢迎和重视。根据社会情感学习促进联合会(CASEL)的定义,社会情感技能是“个体掌握并且有效地将知识、态度和技能用于理解和管理情绪,确立和实现积极的目标,发展和表达对他人的同理心,建立和维护积极的关系,以符合道德要求且建设性的方式应对和处理挑战的过程”。多项研究表明,社会情感技能的显著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并减少学生社会性消极行为,并有长期的积极效应。

案例:日慈心灵魔法学院

“心灵魔法学院”项目重点关注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省份,如湖南、河南 、重庆、陕西等地区,从预防角度入手,基于积极心理学和社会情感学习理论自主研发了系统的心理健康课程,通过培训教师、提供课程、线上支持、线下走访、教师激励等方式赋能教师,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理论水平和授课技能,促进教师及教育部门重视乡村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让乡村青少年儿童从心理健康课程中受益。项目最终形成以课程为抓手、以标准流程和数字化管理为依托、以评估保障实施质量的模式,通过教师社群的深度运营和与地方教育局的区域化合作,实现项目的规模化和可持续发展。

以心灵魔法学院为代表的预防类项目影响链条长,投入产出比高,也逐步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如果公益服务探索试点的成效突出,可以预测将成为未来供给端服务的重点内容。

02、心理健康促进类项目

以特定人群为对象,提供针对性服务。例如“小悟生”为性多元人群提供针对性心理咨询,“心声公益”为流动儿童、社区老人、精神疾病患者及家属等弱势人群提供教育及支持服务,北京源众家庭与社区发展服务中心、深圳鹏星家庭暴力防护中心等为受家庭暴力幸存者提供心理辅导,北京红枫妇女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为妇女提供专门的心理支持,“春风计划”为遭受性侵害的人群提供心理支持,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关爱失独 暖心行动”为中国失独父母提供精神健康公益项目。此类公益项目往往较为综合,面向弱势群体,因为遇到特定问题而产生了综合性需求,由社会工作者、律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员提供服务。心理疏导或咨询是服务范围之一,此外,此类人群还需要法律援助、经济支持、意识倡导等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精神心理类公益项目的参与者除了社会组织之外,还包括了企业、医师、学者专家等。由于心理困扰的普遍性,不同参与主体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例如在新浪微博中搜索诸如“自杀、抑郁、烧炭”等词汇时,在微博列表顶部会出现免费心理咨询的提示,点击提示还会跳转至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花西子开通了女性守护热线,以免费电话为主,线下心理剧及沙龙交流为辅,面向身处心理困境女性提供公益援助的服务;以李松蔚、武志红为代表的心理学家、专业精神科医师、心理咨询师等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布科普文章、视频、直播、社群答疑、讲座等行为,均可以视为公益服务,旨在提高大众对于精神心理健康的重视。也正是由于诸多社会力量参与,才让更多的社会大众接触和了解到这个领域,正视精神心理需求,减少污名化现象。

案例:小悟生心理

2021年,北同文化和中科院心理所的专家联合发起了一项研究,调研性多元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报告显示,在全国范围内,9355份有效样本当中,近60%的性多元人群具有轻度或重度抑郁问题,54%的性多元人群在最近一年想过自杀。而2019年的数据指出,全国普遍人群的自杀意念为12%,与之相比,性多元人群的自杀意念更高,心理健康状况也更加令人担忧。

小悟生不仅为多元群体提供随时随地的心理陪伴服务,同时也致力于满足中国专业咨询师持续学习、提高多元胜任力的专业需求,填补现阶段中国咨询师教育当中缺乏系统性多元人群相关内容的市场空白。

以小悟生为代表的垂直领域服务填补了部分边缘和弱势群体的服务空白,对特定人群现状和需求的深度理解有利于服务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三、行业未来

随着疫情在全球爆发,心理健康问题成大众关注焦点,进一步催化了全球心理健康产业迅猛发展。近两年,国外心理健康公司频频获得资本青睐。以欧美国家为代表的全球心理健康行业的融资金额和机构数量都远超国内。一方面,精神心理服务在欧美国家发展历史较长,无论产业发展、服务或产品,都比国内成熟;另一方面,欧美心理行业市场环境较成熟,大众接受度高,支付方多样化,也加速了精神心理服务商业的发展。

对标在线心理健康市场成熟度模型,可以预测未来我国精神心理行业的发展趋势如下:

◆技术端:数字疗法快速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诊疗效率

◆支付端:G端、B端持续主流,C端平缓上升,保险支付初探

◆供给端:心理咨询师、数字疗法政策监管更加规范

 

四、总结

我们尝试从涉及个人和公共健康的精神心理社会问题切入,关注精神心理行业现状,详细解剖了行业需求和供给端的现状和挑战,最后对行业未来进行了预测。

斯蒂芬平克在《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中绘制了一张人类善心发展史:从野蛮暴力的原始人,到刀光剑影的黑暗中世纪,再到今天人性中的同理心、移情能力、善意和保护,人们发现生存和发展不需要靠暴力了,人道主义革命才有土壤生根发芽发生。而这其中,心理学、生理学、脑科学的发展为人道主义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人类命运共同体离不开合作,离不开相互理解的健康的人际关系,精神健康有助于发挥个体的潜能,从而影响集体、社会、国家和世界。可以确定的是,重视精神心理健康是一条文明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2022国民健康洞察报告》丁香医生

[2]《2022年数字化精神心理健康服务行业蓝皮书》好心情

[3]《全球心理健康数字疗法价值趋势报告》动脉橙

[4]《数字疗法价值评估及整合应用指南》DTA亚洲政策研究中心/微脉技术有限公司/动脉网/蛋壳研究院

[5]《中国数字疗法白皮书2.0》蛋壳研究院/动脉网

[6]《2021年心理健康产业洞察报告》心榜

[7]《2021年心理健康行业年度报告》壹心理

[8]《2020年初心理行业生存报告「疫情特别版」》壹心理

[9]《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抑郁研究所

[10]《社会情感学习纵向议题研究》ABC美好社会咨询社

[11]《两年融资超15亿,疫情下爆发的心理健康赛道做对了什么》动脉网

[12]黄伟强:中国心理行业10年发展的迷与路:

[13]2021年全球及中国数字心理健康融资情况:规模井喷式增长

[14]不温不火多年终于起风,心理健康赛道现在有哪些玩家|行业观察

撰文 | 李氲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