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眼中的“人与自然”

三一基金会

“人与自然”是一个宏大命题,这一命题关乎人类如何认识自身与世界、如何生存于发展,是贯穿人类文明发展轨迹的永恒的母题。而对这一母题的思考与认知,也因人类文明的变迁而不断演化。

1. 农业文明时代:敬畏自然

农业文明时代及以前,人类受限于自身的文明与生产力水平,只能在狭小的生存空间和有限的物质条件中维持最基本的生存。1此时的自然对人类而言,是神秘的、强大的存在,对人类的命运有着不可阻挡的掌控力。这一时期产生了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思想。但在这种人与自然的二元关系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自然。此时人与自然的和谐,更多地在于强调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要顺应自然、服从自然,如此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汉代儒学思想家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2思想便是对这种人与自然关系想象的最好注脚:人如果做出有违天意的事情,上天就会降下灾祸以示惩罚和警戒。想要安稳长久地生存,就必须顺天而动。

1雷建红,沈朝华.生命共同体视域下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流变[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36(03):29-32.

2康中乾.董仲舒“天人感应”论的哲学意义[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54(05):106-115+174.

2. 工业文明时代:征服自然

随着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知识与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能力空前发展,人们逐渐摆脱了被自然统治、依赖自然的状态,转而成为改造自然的主体。此时,人们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也出现了颠覆性变革,“人类中心论”成为这一时期的主导性思潮。笛卡尔和西斯弗·培根皆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代表性人物。笛卡尔认为,人的理性是万能的,只有人类才是自然的主人和拥有者。3在人类中心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自然被视为人类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库。此时,人类欲望无限与自然资源有限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人与自然的关系被人为地割裂并逐渐走向对立。20世纪以来,科技的迅猛发展又进一步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力度和强度,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变得空前紧张和对立。

3陈静. 早期海德格尔的世界观念及其对笛卡尔世界观的批判[D].南昌大学,2017.

3. 当代时期:和谐共生

在当代社会,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已经毋庸置疑,日益发达的工业文明对自然的破坏力度、自然破坏诱发的人类生存环境危机使得人们开始反思“人类中心主义”哲学观。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批判笛卡尔“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基础之上,呼吁人类不应一味地把自己的意识强加于自然之上,对自然进行盲目野蛮的开发,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4在这种背景下,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一些环保主义者率先发起了对人与自然对立关系的反思,呼吁人类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5

4陈静. 早期海德格尔的世界观念及其对笛卡尔世界观的批判[D].南昌大学,2017.

5雷建红,沈朝华.生命共同体视域下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流变[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36(03):29-32.

至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潮重新回归,而与农业文明时期不同的是,当代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人而非自然。当人们谈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时,更多地在于强调人要克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避免对自然的破坏。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上升为一种对人的道德要求。这种道德,其内核约束着 人与自然的二元关系;而其外延,则关联着人与人之间、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怎样和谐、公平地获得与自然共生的权利。这是当代社会,人类关于自身、关于世界终极关怀的问题。

这个范畴中包含的“公平”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 ▪人与人之间的公平(同时代的个体之间)
  • ▪代际之间的公平(当代与后代人之间)
  • ▪民族、种族之间的公平(社会群体之间)
  • ▪人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公平

4. 三一基金会的人与自然观

我们站在当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潮背景下,对人类历史上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潮演进进行反思,取其长,舍其短。既不能回归初始阶段,过度强调自然、否定人的能动性,也不能延续工业文明时期“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主宰自然、破坏自然。

我们一方面,需要认识并尊重自然世界的客观规律,避免因人类行为造成自然破坏的加剧;另一方面,也需要相信并依靠人类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在人类对自然进行索取获得发展的同时,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友善的方式回馈自然。

(三一基金会创投资助团队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