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当蝉鸣响起,“小候鸟”再度跨越山海来到父母身边,飞进三一的各个园区。三一基金会与众多园区一起,为“小候鸟”留下了一串关于探索与成长的印记。
北京南口、江苏昆山、上海临港、湖南宁乡等园区活动现场
| 用探客思维,打开工程启蒙的 “趣味大门”
每个孩子心中都住着一个小小创造家,三一基金会为“小候鸟”带去了探客教育公益课堂——弹力小车和不可思议的长桥。探客课堂成为了“小候鸟”解锁“工程师梦”的第一把钥匙。没有枯燥的理论,只有“做中学”的乐趣。
“弹力小车”课堂上,三一基金会郭老师带着“小候鸟”拆解“弹力驱动”的原理,用常见的材料引导他们设计、拼装专属小车——有的孩子为了让小车跑得更快,反复调整车轮角度;有的则在车身装饰上花心思,把对“工程机械”的想象画在车身上。
“小候鸟”与家长、伙伴一起制作和“发射”弹力小车
港珠澳大桥的宏伟,曾让每一个孩子心生震撼。这座超级工程背后,藏着工程设计师们的无数奇思妙想。我们把这份对“伟大工程”的探索,搬进了课堂,和“小候鸟”一起拆解桥梁建造的逻辑:从构思设计方案、合理分配任务,到拼接模型部件、解决搭建中遇到的问题,“小候鸟”全程主动发挥想象力与动手能力,家长则在旁温柔引导、默默支持,而沟通、协作、坚持的精神,始终贯穿其中。
“小候鸟”正在讲解自己制作的不可思议的长桥
随后当“小候鸟”走进灯塔工厂,这份工程启蒙有了更生动的呼应:踮脚看自动化焊线的火花、追踪智能小车运送部件的轨迹时,他们会自然想起自己制作弹力小车的经历——原来工厂里驱动 “钢铁巨兽” 的技术逻辑,和自己当初为解决 “小车跑不远”而调整车身结构的思考相通;也会明白:“智造” 从不是遥不可及的词汇,它藏在自己亲手拼装的每一个零件里,藏在探客课堂上“敢想、敢试、敢解决”的过程里。
各地“小候鸟”参观工厂
| 用协作体验,搭建亲子与成长的 “双向桥梁”
“小候鸟”围着零件认真琢磨“怎么让小车跑得更稳”“桥身该用什么结构”,家长在旁悄悄递上工具,偶尔轻声提醒“试试调整下零件位置”“思考什么结构最稳”。没有刻意的互动设计,却在“孩子思考、家长引导”的互动里,让亲子交流跟着共同解决问题的节奏,慢慢变得自然又默契。
亲子陪伴从不是简单的“在一起”,而是借这些有意义的协作活动,让孩子敢分享想法,让家长看见孩子的成长,在互动中搭起双向理解的温暖桥梁。有家长说:“平时忙工作,很少有机会和孩子一起‘完成一个项目’,今天看着他和小伙伴一起讨论解决办法,突然觉得他长大了。”
暑假将至,这段夏日之旅暂告一段落,但探索与爱的印记已留在各园区的欢声笑语里,留在了每一个家庭悄然升温的情感联结里。三一基金会愿继续以教育为翼,守护每一份好奇,连接每一份牵挂,陪伴更多“小候鸟”飞向更辽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