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下午,“2025商业向善行动者大会”在深圳湾厦中心盛大举行。本届大会紧紧围绕“企业出海的机遇、挑战与公益赋能”这一核心主题展开,旨在为企业在全球化浪潮中践行社会责任、开展责任实践勾勒出全新的坐标体系,指引发展方向。
大会现场,三一基金会企业公益负责人马秀珍详细介绍了三一集团和三一基金会在“一带一路”沿线共建国家和地区,将公益视为一种“共益投资”的创新实践。凭借重工企业的独特优势,积极协助当地解决各类社会问题,在巩固自身发展根基的同时,也充分彰显了企业的责任担当。

全文如下:
尊敬的各位同仁、朋友们:
大家好!今天,我想从一个真实的救援故事说起。2023年2月6日,土耳其东南部地区发生了7.6级地震。三一基金会救援队迅速收集土耳其灾情信息,科学研判后,制定了整个救援规划与策略方案。在中国政府正式启动国际救援响应时,第一时间参与到救援序列,同国家队一起奔赴土耳其灾区救援。
我们的救援专家宋喜媚、贾英男携带建筑结构分析设备,辗转20多小时抵达灾区,与当地三一工程机械队伍汇合,形成“专家指挥、机械开路”的重型救援力量。在救援现场,他们将结构专家、救援专家、机械操作手编成行动小组,结构专家现场评估绘制图纸,救援专家依此制定营救方案,清晰指令指挥机械操作手精细化移除障碍物。正是这种 “人-机” 高效协同,救援人员得以高效完成各种艰难操作。在安塔基亚市,队员们靠着这种专业科学的协同,成功营救出被困 150 余小时的幸存者,创造了救援奇迹。
这场行动中,三一投入100余台设备、31名跨国人员,深度搜查600平方米废墟。在灾区的作业,不仅展现了中国企业的责任与担当,更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工程机械救援的独特优势。它实现了从产品出海到价值共创的转变,为产品的出海找到了更具意义的公益应用场景。工程机械不再是单纯的商业产品,而是成为了国际救援中拯救生命的利器,架起了中国与世界人民之间的友谊桥梁。
如果说土耳其救援是“紧急响应”,那么柬埔寨排雷则是“长期赋能”。2024年,三一基金会与柬埔寨排雷行动中心(CMAC)签署协议,提供资金、技术与设备支持。排雷,表面是人道主义行动,实质是为当地基建与经济发展扫除障碍。当工程机械开进雷区,它既是生命的守护者,也是市场潜力的勘探者——公益行动正成为企业技术全球化落地的“先行探针”。
在企业出海的征程中,从“产品出海”迈向“产业出海”,我们面临着新的挑战,企业公益该怎么做呢?我们有两个方面的思考:
1做好“面子”:讲好共益的中国故事
在国际舞台上,每一个公益行动都是一次展示中国文化与价值观的契机。就拿员工公益来说,比如在领英这样的国际平台上,我们分享员工参与公益的故事,像员工参与 “挖啦挖啦探客教育” 项目,为乡村儿童带去工程思维教育的启蒙;通过“自然教育”“低碳公益跑”等行动,支持环境和濒危物种保护;通过这些故事,让世界看到中国企业员工的公益热情和社会责任。
将科学公益《公益领域通识》《组织案例库》等知识产品国际化;将探客教育理念向“一带一路”国家输出中国STEM教育模式和实践;还有我们在乡村振兴通过企社村合作,探索创新模式,打造可持续村庄,助力当地社区发展。这些公益实践故事,我们将其转化为外宣素材,传播中国在解决全球性议题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智慧与方案。
2练好“里子”:内修能力,外拓价值
在企业内部,要做好 ESG 研究,以获得更多关注和资源。探究如何在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方面持续优化,让公益成为企业发展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与内部同僚共同实现文化和视野提升。例如,通过开展内部知识分享,让员工和企业高层了解不同企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经验、海外不同地区在市场准入和运营上的政策和风险,拓宽国际视野,增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当企业公益从企业家的个人情怀迈向企业的整体战略时,就意味着我们要实现从企业家的基金会到企业的基金会的思维蜕变:
公益不是“慈善投入”,而是“共益投资”:在土耳其,我们用工程机械救人;在柬埔寨,我们用设备排雷;在乡村,我们用探客课程培养未来工程师。这些行动在全球范围培育市场、锻造技术、积累信任。
公益与商业从未对立:当救援中定制的工程机械标准反哺产品迭代,当海外员工公益故事吸引国际人才加入,我们正在创造“商业竞争力”与“社会价值”的双重增量。
我曾经跟我们的团队说:“适应力不是应激反应,而是持续修炼的内功。”当中国企业以共益视角投身世界——我们交付的不仅是产品,更是解决问题的方案;赢得的不仅是市场,更是值得信赖的伙伴关系。
我想,这便是超越慈善的答案。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