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童笔记 | 稳服务,拓新路

三一基金会

2019年,三一基金会开始在湖南省涟源市道童村开展乡村振兴工作,并于2021年初正式设立驻村团队,进入本土化发展阶段,目前道童村共有3名基金会同事长期驻扎,与道童村民共同建设村庄。“道童笔记”系列是乡村振兴项目负责人朱理对工作的梳理、反思和总结。

道童乡村振兴项目驻村工作开始于2021年,到现在已经四年。这四年里,团队始终以“为了道童这片土地上的人”为工作导向,坚持以人为本和社区参与的工作理念,努力办好道童事,坚持为道童村民提供更好的服务。驻村这几年下来,我们发现道童村最典型的特征是老龄化特别严重。道童村属于深度老龄化乡村,老年人占常驻人口的60%,另外村民小团队意识比较严重,但是仍有不少热心村民愿意为村庄发展贡献力量。

发展乡村的意义在于为村民打造舒适的生存空间,缩小城乡差距,让村民能够平等的享受现代社会发展的红利。留守道童的村民最大的需求是在村里能够好好的生活,老人可以安度晚年,孩子可以健康成长。我想这就是常说的“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养”。乡村振兴项目紧紧围绕道童村民的期望,将工作分解为健康宜养、活力宜业、美好宜居三个部分,全面推进道童村的乡村振兴工作,为道童村民打造宜养宜业宜居的新家园,也能够让道童变得更有影响力,输出道童经验,为乡村振兴事业积累实践经验。

项目推进主要有两个策略,一是服务供给。为道童村民提供公共的、基础的服务,弥补乡村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公共福利短板。服务供给是输血性质的,主要是为村内的弱势群体提供基础性、福利性保障,重点是公平均衡地覆盖全体村民,并制定服务规则,建立服务标准。二是通过整合资源,运营乡村,为村庄发展提供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运营乡村是造血性质的,期望通过整合资源,充分利用村内的相对资源优势,培育村庄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运营乡村的重点是市场化运营,在村内找到合适的能人,打造具有特色的产品。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乡村振兴项目需要经过四个阶段,目前正处于第三个阶段中。这个阶段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我们将村内的基础公共服务理顺了,工作重心逐渐从提供服务转变到为探索乡村可持续发展。2024年特别明显,项目团队将村内养老服务、社区活动、道童学堂等很多服务性质的工作都交给了本地社工、志愿者骨干们实施,我们将自己的精力重点用在探索自然教育、研学活动以及时间银行乡村治理上。我们预计该阶段还需持续约2年。

驻村这些年,项目团队执行了数十个项目。从各项目进程来看,2023年12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节点,标志性事件是道童医养中心施工完成、并交付使用。从这以后,村内所有大型的基建项目全部结束,村内的矛盾纠纷明显缓和,社工、照护员等全部实现持证上岗,基础服务的标准化、流程化正式建立起来,并逐步在工作中运用。

 

医养中心

 

2024年的各个项目任务目标基本完成,与原定目标存在差距的是乡村微基金。原计划改造5处,但在执行过程中,虽然村民报送了5处,经审核,一处因不具备公共属性未通过,实际只改造了4处。今年除了道童乡村振兴工作有效推进外,团队进一步加强对道童农业的支持,协助道童农业进行日常管理,积极帮助道童农产品拓展销售渠道。

对于2024年的项目工作,我们团队用六个字来概括:稳服务,拓新路。村内的基本服务在前些年的基础上,服务数据和服务质量基本保持稳定,无重大事故发生,公共服务保持稳定。在拓展新路上,今年我们做了很多新的尝试。比如医养板块开始尝试互助配餐,探索解决村内孤寡老人的营养用餐问题;社区活力板块开始引入时间银行,村民的好人好事,都可以通过时间银行在系统里得到记录和呈现,村民可以用付出的时间兑换服务和物品;宜居板块今年的研学活动从年初持续到年尾,研学沿线、导览词等都逐渐完善起来。但在拓新路的过程中,也有一些遗憾,那就是我们物色和培育的村民小助教,在下半年出村工作了。村里想要留住年轻人,还是有一定挑战的。因为拓新路,我们村里发生了很多新的故事,也看到了很多新的变化。

 

变化一    探索市场化服务

今年在常规医养服务的基础上,加强了对长者突发意外情况的干预,重点探索市场化服务的可能。居家适老化改造,我们累计完成了40户的改造工作,降低了这些老人跌倒意外的发生。今年制定了紧急情况下医疗救助联合响应的机制,要求当老人发生应急情况,白天30分钟内,晚上60分钟内,医护人员必须到达现场,对老人进行第一时间的处理。今年共产生了五次紧急救护,成功挽救了5位老人的生命。从今年十月开始,我们联合娄底百善社工为有需求的老人提供互助配餐服务,每人每月收费200元,这是我们第一个收费类养老服务,虽然不能实现自负盈亏,但迈开了可持续市场化服务探索的第一步。

 

老人突发疾病,医护人员立即进行诊断

 

变化二   链接社会资源

今年我们邀请了村外的专家学者,组成道童公益讲师团,为村民上公开课。他们中既有非遗传承人,也有高校老师,还有义工志愿者,走进道童,为村民授课,既有剪纸、太极、合唱等技艺传授,又有积极老龄观、学校反霸凌、团体沟通等知识的宣讲。既更新了村民的思想观念,又使多位老师跟道童村产生了深度链接,为村庄发展积累社会资本。

 

道童公益大讲堂-剪纸

 

变化三    与乡村学校合作

今年我们以三一学校为基础,加强了跟乡村学校的合作。道童竹编正式走进了学校课堂,成为学校广受欢迎的社团兴趣课;另外学校里五、六年级的学生们也走进了道童农业基地,开展劳动实践课程。每周二、每周四定期开展。由我们和社工一起备课、上课,目前已开课二十多堂,受到广大学生的热烈欢迎。在合作中,学校也投入2万元资金,共建劳动教育基地,与团队的基本投入成本持平。虽无利润,但以两类课程为基础,既锻炼了团队,也打磨了课程。这些课程可以逐渐变成研学体验产品。三一学校成为我们开发研学产品的首批体验客户。

学生在农业基地开展劳动实践

 

变化四   产学研初探索

今年我们的研学活动从春季做到了冬季,先后为6波客人讲述了三一在道童艰辛创业的历史,也带客人们体验了道童的特色美食,体验拓染、竹编等手工,让城里的客人们感受到道童乡村的美好。在过程中,我们还将道童的草莓、草莓酒等特产推介给他们,让他们既看到生产过程,又品尝到优质的农产品,增加道童农产品的知名度。研学活动也基本实现收支平衡,略有盈余。支出的部分,也几乎全部转化为了村民的收入。在道童这样的村子里,找到特色,也许培育和发展研学产业,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一集团泵路事业部道童研学

 

变化五    研学产品新开发

在做好研学体验的同时,团队在研学产品开发、接待能力提升上苦练内功。努力挖掘村内的接待资源,增强村庄的接待能力,目前住宿没有问题,但餐饮仍然有一定挑战。厨师发挥不稳定,食材采购和饮食习惯等需要一定程度的优化,方才能适应外来者的口味。今年我们在公众倡导、能力支持团队的支持下,依据道童特色和文化,开发了道童投资人游戏、自然手册及卡牌游戏,拍摄了《家乡的甜》、《光阴的故事》两部宣传片,为道童下一步走研学线路打下了基础。

道童植物卡牌与手册

 

道童村庄在发生变化,道路逐渐拓展的过程中,我们团队今年发现道童村民也在发生着另我们十分振奋的转变。今年丰收节,我们组织了一个拔河比赛。刚开始我们担心会没人来参加,一是因为村民之间还是有些不和睦的情况存在的,二是因为村里老人比较多,怕出现安全事故。令我们没想到的是,在咨询了村民意见并宣传后,活动得到了广大村民们的热烈响应。以片区为单位,村民群众聚集在一起,拧成一股绳。

当我们知道拔河比赛可以举办起来后,又开始讨论怎样设置奖品礼物。我们希望奖品既具有乡土特色,又能激励所有队员,所以除了奖牌和奖杯外,我们还给第一名奖励了1只鹅、1只鸡,第二名奖励了2只鸡;第三名奖励了1只鸡。拔河比赛结束后几天,冠军队的队长就来告诉我们,“你们奖励给了我们队的一只鹅、一只鸡,我们也没法分;我们就全队聚到一起大餐了一顿。一只鹅、一只鸡不够,我们还自己掏钱买了菜。这是我们第一次因为这样的事情聚餐,大家都很开心”。虽然这是一个小事,但是我们真的感觉到村民之间关系更融洽了,村民更加团结了。

 

丰收节-拔河冠军队领奖

 
今年还有不少村民捐款捐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援家乡的发展。以前我们的志愿服务队的叔叔阿姨一直都是手工割道童广场和路边的杂草,有一位热心村民看到后,觉得我们村的志愿者无私奉献,真的做了很多有利村庄发展的好事,于是主动提出为志愿服务队捐赠2000块钱,帮助志愿服务队买了一台割草机。

另外也有在村外公司上班的热心村民,知道我们在村里的工作后,联系到我,说自己厂里有之前剩余的活动物料,可以捐助给我们,所以今年我们在村里收到给小朋友捐赠的夏令营服装、给老人捐赠的行军被。勿以善小而不为,今年村民们的善行接二连三地发生,虽然捐的钱不多,物资也不贵重,但是我们觉得当村民愿意为道童发展奉献自己的余力,回馈家乡,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也让本村的志愿者们感受到自己的行为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他们的干劲也更足了。

今年,不仅村内在变化,项目的影响力也在逐步发生。去年,我们想要举办两期沙龙,邀请两次上级领导进村调研指导,但最后都没有达成。今年我们团队重心更多在村内,但来了很多位领导调研考察我们的项目,也有一些同行邀请我们去做分享或联合举办论坛沙龙。包括省民政厅养老处的处长叶建之,娄底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刘朝阳,涟源市委书记刘杰、浙江工商大学教授王国安等先后来村调研,给予项目指导和支持。今年8月,三一基金会和涟源一中校友会共同举办了涟源大学生乡村振兴论坛,这是我们首次跟本地机构举办类似的影响力活动。

 

朱理在论坛上做专题报告

 

这些变化的发生,我们内部做了复盘和反思。这些变化的发生最主要原因就是我们今年明确将了自己的工作方向,将工作重点持续的聚焦在村庄的未来发展上。在今年年初,我们将工作分成了两个部分,一部门是公共服务供给,主要依靠村民骨干、本地社工,为村民提供医疗、养老、社区文化活动等公共服务。这部分的工作,资金大概占项目总预算的80%。一部分是探索性发展性工作,目前主要是我们团队在摸索执行,目标是培育村内的可持续发展力量。这部分工作,资金大概占项目总预算的20%。与资金分配相反,我们团队的精力分配,80%是在探索性发展性工作上,20%则是在公共服务工作上。当然,之所以可以这样安排,是因为我们深耕道童多年,将公共服务的SOP基本完善,这些工作伴随着本地社工和志愿者骨干能力的提升,他们大部分已能独立完成。

在村庄的未来发展上,2024年探索刚刚起步,开了个好头。2025年我想,我们将继续重点做好三件事:

1、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美好乡村就是城市的远方。但是青山绿水不会自己变成金山银山,需要运营乡村。在美好宜居板块,将继续分享美好道童生活,将研学产品产业化,进一步提升接待环境、接待能力。

2、乡村的现实人群就是“一老一小”。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和老有所为,我们基本上做到了。在活力宜业板块,持续探索乡村治理新机制。整合志愿服务队和老年协会,村内活动由村民自组织策划、实施,我们协助并给与活动经费的支持;考虑到乡村留守在家的一老一小的现实困境,我们想依托劳动教育基地,为村内留守儿童提供陪伴成长服务,老有所依,幼有所养。

3、在服务的基础,盘活村内银发经济。最优质的服务都来源于市场的供给。在健康宜养板块,继续培育市场化服务。链接资源,满足村内长者个性化服务需求,比如助行、助洁、辅具租赁购买、集中养老、摄影旅游等。

立足道童未来发展,从服务乡村到运营乡村,相信2025年我们重点探索的三件事,可以使道童的未来更加美好,道童也会越来越有影响力。

 

文 | 朱理